2016年神學研究會心得

陳清芳牧師

北美洲台灣基督教會協會2016年第40屆年會暨第32屆神學研究會於10月3日至10月8日在加拿大多倫多台恩基督教會舉行,並圓滿閉會。此次研究會的主題「悶世代的傳道、聽道、行道」,反映時代需要。開宗明義說:「透過主題講員的分享,幫助信徒掙脫悶世代的枷鎖,深入探索上帝對這個世代的心意、呼召及使命,再次點燃信仰與服事熱情,忠心傳講、領受、實踐聖經真理。」

一‧講員陣容堅強   

大會講員:Dr. Paul Scott Wilson,周宏毅牧師,劉炳熹牧師,分別各對「傳道、聽道、行道」傳講一系列的信息。除此之外,執教台南神學院羅光喜牧師,剛來到多倫多Knox神學院準備安息的進修研究,卻被逮著,安排了兩堂專論:「頭一日的創造:多重探索創世記1章1節至5節」和「祭司神學與申命記神學整合的背景與意涵」。尚有學員們提供他們研究的專論,在分組中分享:張瑞雄牧師二堂「初代來台英、加宣教師宣教上得與失」,一堂的有林俊育長老「認識『全民台語聖經』」、林皙陽牧師「維多利亞聖詩」、蕭清芬牧師「北美教會牧會秘笈」、和伍炯豪牧師「做恁牧師的好朋友」。

二‧主題內容簡介   

「傳道」系列講員Dr. Wilson,四堂:(1)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Preaching the Gospel to a Postmodern World。(2) How SermonStructure may Assist the Gospel。(3) From Text to Sermon。(4) Engaging Contemporary Experience。   

Dr. Wilson是當代著名的講道學者,任教加拿大多倫多以馬內利大學,教授講道學。他曾到美國和歐洲講學,也到過台灣在多所神學院演講。他在加拿大聯合教派按牧,牧會多年,有實務的講道經歷,著作豐富。他洞悉時代問題,針對後現代的人類提供如何有效的傳道,並抓住時代的脈絡,使危機化為轉機。今日一般講道常淪落成倫理道德的教導,缺乏信仰的內涵,講道中看不見上帝的作為和恩典,所以他強調每篇信息都要有福音。他最有名的著作《四頁講章:以聖經為根據的講道之指南》﹝The Four Pages of the Sermon: A Guide to Biblical Preaching﹞,提出一個講道的新概念。四頁不是指四張紙,而是四個架構:(1) 第一頁,聖經中的困境﹝Trouble in the biblical text﹞。困境﹝Trouble﹞和問題﹝Problem﹞有所不同。

上帝沒有應許解決我們生活上所有的問題,如生病。困境是指困難及危險的處境,是神學的問題,因與上帝的關係出了問題,導致痛苦與犯罪。環境雖沒有改變,上帝可以幫助我們脫離心境的困境,在苦難中仍有喜樂。(2) 世界的困境﹝Trouble in our world﹞。講道不能與現實的世界脫節,要指出我們的困境。(3) 上帝在聖經中的行動﹝恩典﹞﹝Grace in the biblical text﹞。留意上帝的行動,看出上帝的恩典。(4) 上帝在世界中的行動﹝恩典﹞﹝Grace in our world﹞仍充滿在世界中,運用上帝的恩典,生命會被改變。   

Dr. Wilson選了幾段經文作示範,從經文中如何運用這四個架構 ,來寫講章。最後他提醒我們要遵照六個原則:(1) 一段經文﹝one text﹞。講道者要根據一段經文傳講,忠於經文就要對經文作釋義。(2) 一個主題句﹝one theme statement﹞。主題句就是提供清楚的方向 ,講出上帝在經文中的行動與恩典。(3) 一個教義﹝one doctrine﹞。是對主題句的解釋,講明信仰中的恩典。(4) 一個需要﹝one need﹞。講道中必須提到會眾的需要,未必是他們當時的需要,可能只針對某些人所面對的困境提供了解答,或為將來的需要預備。(5) 一個影像﹝one image﹞。將抽象的概念能用一個圖像表達,使人容易明白,又能加深印象。(6) 一個使命﹝one mission﹞。聽眾聽完講道之後,會思考要去做的一件事,即聽道後的順服,去行道。   

「聽道」系列講員周宏毅牧師,三堂:(1) 親像火佇骨內:風聲中的上帝之聲。(2) 薄閣恬靜的聲:微聲中的上帝之聲。(3) 某人有兩個子:回聲中的上帝之聲。   

周牧師第一堂說到:「上帝是厚話的上帝。」牧者一生最重要的訓練是聽上帝的話,謙卑、專注上帝的話,才能傳講出上帝的話。先知耶利米亡國被擄時代,宛若在剃刀邊緣聽上帝的話,咱這個時代也像是在剃刀邊緣聽先知的話。耶11:18-12:6;15:10-21;17:14-18;18:18-23;20:7-18,這五處經文是描述耶利米的哀歌禱告文,與上帝衝突。沒人聽他的聲音,寫出的書被燒掉,不想要講卻仍要講,成為人的譏笑,痛苦到無法忍受,甚至咒詛自己的生日。但他若禁止發聲,心中有火在骨中燃燒,非講不可,講道者在境遇中聽到上帝的聲音。希特勒瘋狂暴政時,有96位社會各界名人,包括教會界及神學院,簽名支持希特勒,大半的教會加入「德國信仰運動」,由國家來控制。當時神學家巴特及138位基督徒和18間教會成立了「認信教會」﹝Confessional Church﹞發表《巴門神學宣言》。其宣言的特點,只能效忠於耶穌基督。巴特後來遭波昂大學解除教職,返回瑞士,在監獄向囚犯講道,集結成書,信息非常感動人。潘霍華牧師後來也遭逮補,處決身亡。巴特的許多講章是在講與不講,心中煎熬,毅然冒生命危險講出上帝要他講的話。今日的講道者每週講道感到厭倦無力,須重新聽到上帝的聲音,偶而也要有骨中燃燒的信息對教會傳講。   

第二堂周牧師談到20世紀上半葉,美國神學家尼布爾在底特律牧會13年,在大蕭條,轉型困難中,給予勞工上帝的信息。紐約市河邊教堂當時有最好的講壇,聽講道需提前幾小時去排隊,全市民都關心講道,講道有先知性眼光。今日教會講壇的好壞,連教會信徒都不關心,失去社會的興趣,講道聽不到神的聲音,成了查經,與生活脫節,或有個人經驗,卻沒有提到上帝的恩典。先知以利亞的蒙召,在不熟悉的環境中聽到上帝的聲音,以利亞戰勝巴力先知,耶洗別卻要索取他的命,他逃到聖山,向上帝求公道,求死。他看見烈風大作,崩山碎石,地震和火,耶和華卻不在其中,火後有微小的聲音,是上帝「薄閣恬靜的微聲」,上帝再度命令他回到百姓中。以利亞要放棄事奉,在沒有想到的地方,上帝向他講話。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也在演講中聽到微小聲音說,「講你的夢」,他就將講稿放一邊,而講出著名的這篇「我有一個夢」。講道者要留意在沒有意料中與上帝相遇,聽到「薄閣恬靜的上帝的微聲」。   

第三堂周牧師用大家熟悉的浪子故事中的「某人有兩個子:『 回聲』中的上帝的之聲」。要我們在熟悉的經文中也聽到上帝的聲音,仍有新鮮的領受。周牧師從Will Willimon《Twelve Disciplines for How to Listen to a Sermon for Sanctification》書中,歸納出四個重點,學會如何聽道,才會有收穫。(1) 要承認聖經古代人物,猶太人和初代基督徒認識的真理,和體會活的上帝超越我們,所我們要用謙卑的態度來聽道。(2) 接受上帝的道路,啟示本身比我們所相信的上帝高超,正如以賽亞書55:9耶和華說:「天怎樣高過地,照樣我的道路,過你們的道路,普的意念高過你的意念。」聽講道,給上帝有主權。(3) 不每篇講道都馬上可以應用,需要耐心等候聖靈的指引。(4) 你不喜歡聽的道,想逃避的議題,可能就是上帝要你聽的道,你需要面的問題。   

「行道」系列講員劉炳熹牧師,三堂(1) 行道者的自我跨越。 (2)行道者的向下扎根。(3) 講道、聽道、行道,恢復教會的熱情。     

年輕的劉牧師是台灣長老總會推薦並提供給大會的講員,2004年政大社會系畢業,2009年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畢業,分派到東部中會新港教會服事至今,他實踐講道者與聽道者共同遵行聖經的道理,尋求上帝的旨意,順服上帝的指引。他將殘破荒蕪的教會,翻轉成美輪美奐,充滿活力,快速成長的教會。教會有遠見,聘請一位傳道負責青少年、兒童﹝去年主日出席各8名﹞和社區兒童週末營﹝去年平均出席25名﹞事工。婦女會、弟兄會、松年團契皆穩定成長。劉牧師現任東部中會議長。出版多卷聖經查經講義、逐章逐卷的主日信息及講道集。   

第一堂劉牧師選用路5:1-11彼得的故事來作自我跨越的剖析。 (1) 從彼得徹夜的疲憊V.S.牧者無力的講道。問題出在何處?耶穌有成群的跟隨者來到彼得船邊,彼得可能想著這群人若是他所獲得的魚,不知多好。耶穌用他的船當講台,講了一篇道。講完道,耶穌要他把船開到水深之處打魚,豈不是又勾起他整夜打不到魚的痛苦記憶。此時彼得要停留在自我的疆界,持續依靠過往的經驗捕�����或選擇自我跨越,尋找嶄新的契機,順服耶穌的話。(2) 台灣時代處境下的講道實踐。劉牧師談到親身經驗的三種��生與病人關係來談講道:① 父權式V.S.三點式講道。早期醫生的診斷很有權威,很得病人或家屬信任。早期牧者的講道也具���權威,所講的就是真理。② 告知式V.S.知識型講道。醫生不再憑藉經驗,而是依靠各種檢驗的科學數據�����告知病人的病症與治療方法。牧者也依靠努力研究,將所得的知識���來證道。③ 詮釋式V.S.對話型講道。醫生與病人有密切的關係,共同對付疾病。講道者與聽道者共同探求聖經的真理、尋求上帝的引領,通過神學對話,看到上帝在我們當中的作為,順服上帝,照著祂的話行,願意開到水深之處。   

劉牧師分享到他學習講道過程,由馬約翰牧師授課,以Thomas Long「一個焦點,一個功能」做為神學生學習的開始。2014年起,採用Dr. Wilson所創的「四頁講道法」。觀察講道對教會的影響。第一堂劉牧師的結論「教會的更新與改變,從傳道人的自我跨越開始,講道者與聽道者皆是行道者,我們需要保持著一種來自於上帝的動能,被經文感動,被經文推動,勇於嘗試我們過去可能不敢做的服事。」   

第二堂劉牧師選用路19:1-10撒該的故事來闡釋行道者的向下扎根,觀察講道對於整個教會的影響力,如同救恩對撒該的影響,價值觀的改變。

  1. 向上爬升的撒該V.S.向下扎根的傳道者。撒該要突破困境與障礙,為要看耶穌,耶穌主動親近他,救恩臨到他。劉牧師回顧台灣教會宣教史,發現有許多向下扎根的傳道者,可是在這個時代卻成為稀有財,愈來愈多的小教會,受到都市化衝擊,導致面臨存亡的危機。牧師的養成是教會的責任。

  2. 偏鄉教會的困境V.S.耶穌如何居住在需要者的家裡。偏鄉人口外移,資源問題。資源不應限於外在的條件,而更是內在的愛與關懷。耶穌的憐憫與關懷社會責任成為我們的典範。   

劉牧師探索新型態教會的可能性,分享新港教會的實況與轉變 :

  1. 募款型的教會。會友有限,事工經費需仰賴對外募款,如出外工作或求學的會友,與願意支持建造教會的他教會會友。

  2. 流動型的教會。外來長期生活的同工和前來工作的客旅,教會對這些流動人口有一個異象「宣教人才輸出港,以愛款待出外人」,從被動接受幫助化���主動培養委身於基督的人才為目標,塑造他們的生命。

  3. 議題型的教會。教會與社區社會息息相關,教會需對社會議題提出,否則轉瞬即被淘汰,諸如教會對環境開發議題、歷史建築、教育文化、社區事工等,做好充足的準備來應對。   

第二堂劉牧師的結論,「一間鄉村教會,位處於人口外移地區 ,若無具有特殊性的事工,教會必邁向萎縮,…鄉村教會在實況裡 ,需找出特殊性的價值,挖掘出在地的特色,讓教會成為新的宣教典範。」   

第三堂劉牧師選用以西結書37:1-10枯骨復生的異象來應證教會的復甦,恢復教會的熱情。劉牧師用教會活動的相片與錄影帶,來回顧教會的歷史與見證上帝的作為。他說到,「牧者的自我更新與成長不斷藉由講道傳講出來,推動著教會向在地宣教,講道作為神聖的呼召,是恢復教會熱情的鑰匙。」(1) 一片荒蕪了無生氣的禾場–以西結的呼召。劉牧師回憶報到時,所見到的教堂是殘破荒涼,雜草叢生。想著,如何讓教會重新點燃新的火焰,凝聚枯骨起來為福音而爭戰。(2) 文化的耕耘者V.S.文化的創造者–以西結的實踐工作。以西結順服上帝的吩咐,不斷地用話語宣講,枯骨成了強大的軍隊。今日死亡的教會會活嗎?「主耶和華,祢是知道的」。改變和創造教會的文化,恢復教會的熱情,唯有通過盡忠不斷宣講上帝的話。(3) 恢復生命的骸骨V.S.再次被喚醒的教會。劉牧師列舉新港教會所做的三件事:① 從一件簡單卻不簡單的事情開始,忠實傳講上帝的福音。② 從接待前來偏鄉服事的福音隊開始,創造一種共同成長的可能性。協助短宣隊認識在地的需要,有了生活體驗,才會謙卑、用愛心陪伴與服事孩子們。七年的合作經驗,新港教會服事了將近百位的大專生,參加夏季學校的在地小朋友,從第一年60多位 ,至今120位孩子參加。③ 開創長期宣教人才培訓計畫開始,給予年輕人一個宣教實踐的機會。五年前,開始推動讓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生來到新港,以一年或一年以上實際生活在當地,並投入教會服事。五年來,已陪伴五位年輕的生命成長。   

劉牧師這堂結論,舉出一位短暫前來實習的大學生,他的觀念與生命徹底地被改變。改變生命的教會,需要思考到底教會與社區的關係是什麼,找出可能影響社區的方式。

三‧今年大會特色   

(1) 台灣長老總會的支持。10多年來的年會和神學研究會中,長老總會都會派議長、副議長或總幹事和相關部門的幹事來請安與分享,近幾年更固定提供優秀牧師來當講員。今年總會議長舒度大達分享「原住民教會現況與未來」、總會幹事蔡南信牧師談「總會對海外教會的前瞻及策略」。他們準備豐富齊全的材料,通過瞭解,使海內外教會彼此更有一體感,與深入的代禱與支持。這次從台灣來的學員幾乎加倍,有28位之多,來自傳道委員會、婦女委員會、原住民宣道委員會和地方教會的牧師和牧師娘,他們各有特色,也提供了優美的音樂和舞蹈的敬拜。在休息時段和餐食時,能進一步彼此認識和訊息的交談。今年推薦提供的講員是歷年以來最年輕的一位。

(2)今年參加大會的總人數,是我知最多人的一次。謝謝多倫多教協的三間台灣人教會的合作無間,完滿達成所有的任務,包括旅遊,兩位嚮導還事先去實地走一趟。

 (3) 謝謝第一年上任的教育組組長許明遠牧師,邀請到一流的講員,節目規劃完善,開會之前,已備妥了名牌與手冊,報到井然有序。   

參加北美教協的神學研究會已成為許多學員不可或缺的活動。陳慶蘭姊妹從第1屆參加至今32屆,從未缺席,足為我們的模範。